申请经验分享

申请经验分享

背景介绍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申请时的背景如下:GPA 3.73,TOEFL 114 (口语27),GRE 330 (160+170,写作4.5)

科研经历*4:前两段都是在PKU王奕森老师的组里,方向为自监督学习理论,产出两篇paper,在申请时一篇中稿NIPS2024,一篇在投ICLR2025,两篇均为共一。另有一段暑研在UCLA,导师是Lin Yang(本科清华,PhD在JHU,postdoc在Princeton),方向是强化学习纯理论,大致是用纯数学工具设计算法去算sample complexity的bound的那种风格,在申请时有一些理论成果但无paper。还有一段在秋季学期联系的UT Austin的科研,导师是Amy Zhang(本科MIT,PhD在Mcgill和Mila),方向也是强化学习偏理论,在申请时只是聊过一些idea并没有怎么推进。

推荐信:王老师,Lin Yang,Tongyang Li(第三封是课程推;由于推荐信内容我是看不到的,所以在这里我不下强推的判断)

最终去向:UC Berkeley(导师未定,第一年很可能是轮转)

时间线

暑研

暑研一般在一二月份开始找,尽量不要太晚,因为很多老师每年带的人数有限。套磁信数量我觉得因人而异,以我为例,在去年找暑研的时候,我几乎没有什么科研成果,第一个项目也只进行了一小部分,因此我发出23封信只有一封回复,也就是我后来的暑研导师,面试简单交流了一下知道我的数学和coding能力就给了我一些paper去选题。当然,我知道很多学弟们在这个时间点可能已经有了成熟的project甚至有中稿的paper,那么这无疑会让你的回复率大大提升,你可以找暑研的时候有野心一点,即以那些大牛为目标,因为暑研是我们与建立美国connection最主要的途径,所以这封推荐信的强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申请季的成败,推荐人的地位自然也是越高越好。暑研可以和前面的research一个方向,也可以不同方向。我属于不同方向的,我在王老师组里做的是SSL,暑研则是RL,所以暑研的paper我几乎是从头看起,刚起步的时候比较吃力,因为纯理论的paper比较难啃,后来逐渐适应了下来。

对于暑研我的建议是:

1、尽量还是到美国去做,线下毕竟比线上效率高很多,能让老师更具体地感受到你的能力强、反应快、勤奋等等优点。

2、暑研我们除了多一个经历以外,就是为了推荐信。推荐信内容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推荐人的身份也很重要,因为我认识一些数院申请的同学,他们的结果似乎是推荐人认识哪个学校的老师,哪个学校就会招,也就是说推荐人的connection也必须在找暑研的时候都调查清楚。如果他们与你的梦校有交集,那无疑是相当好的情况。

3、你需要稳定地逮到老师交流,我线上做暑研最大的问题是meet的频率不是很固定,本来预期一周一次,但是很多时候老师有可能忘记或者有事不太能保证regular meeting。如果在拿到暑研机会的时候或者刚去那里做的时候就和老师敲定每周固定时间meet(如果卷一些可以不止一次),那应该会对暑研推荐信的强度有一定的帮助,也能让项目进展更加顺利一些。

4、暑研未必是要等到暑假再做,其实完全可以从春季开始一直做到申请季,这取决于这个project的挑战性,早开始就有更多的容错,保证申请季的时候至少有成果,努力一些或许可以有paper。

申请季准备

申请季从秋季学期就算开始了,其中九月十月两个月要陆续准备自己的材料,跟推荐人说好要推荐信,以及套磁。

材料:最主要的是CV和SoP,CV用于介绍你的背景信息、pub、科研经历与贡献、研究兴趣、奖项等等,SoP主要介绍你读PhD的目标,即为什么选择读PhD,想研究什么方向,为什么觉得这个方向值得研究,目前已经有的项目也可以在里面交代。根据往届学长的说法,大家普遍更重视CV,SoP似乎有些老师压根不在乎,当然也不能就此乱写,我的point只是在修改的过程中不必要为了SoP一些很细枝末节的东西搞得很焦虑。

CV

我的CV的主要内容就是我的四段科研经历,展开形式可以因人而异,我的做法是每一个项目先给一个summary让别人知道这个项目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列出我的主要贡献,比如提出了什么理论,做了什么实验,每个项目列出3-5条就可以,尽量找有分量的贡献。CV的篇幅一般控制在1.5-2页,我建议撑满两页,这样会显得充实一点。另外,在列举贡献的时候要确保确实都是自己熟悉的,因为有些面试官会在面试的时候对着CV问,如果没答上来很扣分。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就更像是一个小作文,主要分为几个板块:

1、intro: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教育背景,如何对AI的某个特定领域感兴趣。

2、研究经历:这里区别于CV的地方在于,可以更注重如何产生的idea、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难、做完之后有什么成长等等,也就是相对于CV而言更加主观一点。

3、未来展望:这一部分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比如这个领域目前已经有了什么结果,还有什么缺乏的值得你在PhD期间去做,以及在PhD之后有何打算。

4、感兴趣的老师:在结尾最好说明想和这个学校的哪些老师合作及其原因,表达出对于老师的研究方向的熟悉和自己相关背景的匹配,如果能有自己产生的idea且很可能这个老师也感兴趣,那无疑是更好的。

套磁

对于套磁是否必要,大家众说纷纭,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似乎还是有一点作用的,因为面试的很多老师是我之前联系过的,他们也在面试的时候提到类似于“你来找过我,你的profile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老师可能会记得一部分套磁的人,这总比从没听说过你要好一些。申请季套磁一般在九月十月左右,主要目的如我前面所言,是让你感兴趣的老师也知道你的存在,最好也对你产生兴趣。套磁信一般就是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教育背景和研究经历,不需要写太长(因为老师一天收到一大堆邮件,可能没那么多时间和耐心看一封很长的信),别忘了把CV附上。

套磁信的回复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多,因为很多回复是模板化的,具体来说就是类似于“你的profile/CV非常strong/impressive,请在申请的时候填写我为你感兴趣的老师”,这种话就属于一般回复。我收到的稍微强一点的会多加一句“我们会在一月份给top candidates发面试,我认为到时候你将会收到邀请”,后来这个老师确实给我发了面试,这种算是更强一些。不过总体而言,professor制的学校套磁回复能看出点东西,committee制就没啥意义,甚至很多强committee学校的老师主页上都表达了“你录取之前别找我”的意思。所谓professor制和committee制的区别就是,professor制的学校主要由老师说了算,老师看中你就直接给offer,committee制就是由很多老师和PhD组成的委员会一起审材料,大家表决结果通过录取才会给offer。代表性的professor制学校是UW、UIUC、UT Austin,committee制是Stanford、UC Berkeley、Cornell。

填申请的小建议

填申请的时候需要提供以下信息:

1、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家庭背景、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在这里不多说了。

2、感兴趣的方向和老师:这里是系统里会给你这个部门所有老师的列表,你需要从中选择3个左右的老师作为你感兴趣的老师。有些学校可能只有这几个老师甚至只有第一志愿的老师会审你的申请材料,但有的学校则是所有老师都可能会看。我觉得这个选老师的过程是我当时填申请材料时耗时最长的东西,因为这里有一个trade off:选最牛的有可能不理,选一般的又不甘心。我当时是打开我感兴趣的老师一个一个看,对于四大我会适当放低要求,避开那些公认的牛导,转而选择一些不那么出名的老师,因为进去之后有轮转机会,一切皆有可能,先拿到offer是主要的。对于四大之外的学校,我会选我最心仪的几个老师。这个选择的过程我觉得基于一种比较,你可以点进一个老师的主页找到组里phd学生入学时的背景,尤其是这两年的会更有参考价值一些,因为众所周知一年比一年卷。如果看完了近两年phd背景觉得你的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他们的平均水平,那么就大胆去选,如果差挺多那就谨慎一点,不要过于激进。当然,有某些学校的学生背景非常可怕,例如Stanford,我看完的感觉是其他三大的学生背景都不如Stanford招的人,如果你到时候与我同感,也不必沮丧,稳住自己心态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很好了!

3、语言成绩:TOEFL是所有学校都要求的,分数除了要在申请系统里提交之外,还需要通过专门的途径送分,我记得TOEFL是中国教育考试网就可以送(一所学校¥146,相当离谱hhh)。注意关注一下有些学校可能对于TA有小分要求,比如口语24或者26等等,保险起见考试的时候把口语卷得高一些。GRE好像越来越多的学校不关注了,有些学校明说optional,交了没有任何偏好,有些学校甚至说直接不让你交GRE,据我所知需要的也只有硕士以及一些非CS和ECE方向的PhD,所以如果你确信你想去的学校不需要GRE,那么就不要花这个冤枉时间和钱了。如果有需要,同样需要送分,GRE是通过ETS的途径送的,印象中一所学校是$35。另外,当你交完所有申请资料之后会有个checklist,显示还有什么文件没有收到,很多学校语言成绩都会显示没收到,这个时候不要着急,可能就是系统延迟,只要你确认自己全都传了就行,不需要再补传,过几天就会好的。

4、CV + SoP + PS:前两个文件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只是提醒一下这两个东西最好都不要超过两页,有些学校超过两页是不收的,还有的比如MIT和Gatech是文本框提交,有字数限制可能需要适当裁剪一下内容。PS的personal statement,它的内容一般是将自己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很多学校会说它们强调录取学生的diversity,所以希望你能对于它们的diversity有自己的贡献,我个人认为这个文件其实没啥作用。如果你有线下暑研接触外国人的机会,那么你就可以随便写点有趣的经历,如果没有随便扯点就可以。

5、推荐信:其实推荐信本身是老师提交的,理论上学生是无权看到的,申请系统里一定要记得waive掉查看推荐信的权利,否则可能就白费了。一般会填写推荐人的职称、邮箱、与你的关系(比如research advisor/course instructor之类的),有一个发送选项,点击之后就会发一个邮件给推荐人让他们提交推荐信。提前一个月左右和老师说好要推荐信就可以,到时候发link老师都会自己交的。如果有老师卡推荐信数量,稍微脸皮厚一点问他们多要点,他们一般也不至于断然拒绝。

面试

面试季主要在一月份,需要准备的就是要把自己做过的东西再巩固一下,可以做一个slides方便面试的时候讲,然后有空就练,口语好表达流畅应该会很有优势,因为即使对方是中国人一般也会用英语面试。大多数面试就是聊聊past research和future plan,由于时间一般都比较有限,很难做到把一个项目从头到尾展开,所以要挑选最亮点的部分讲清楚讲明白,让老师看到你的presentation的能力。另外,future plan往往容易被忽视,我在第一个面试的时候只是简单说了比如对RL的sample efficiency和robustness感兴趣,没有思考过具体的topic,我觉得效果应该不是特别好,后来我说了一下一些ongoing project读过的paper可能有的延申,明显老师们热情会高很多。当然,个别老师可能会让你抽一篇ta的组的文章读完之后面试聊聊,那就照做,不过可以思考一下与现在自己做的有什么联系,给到老师一些你的思考和一种你确实对ta很感兴趣的印象。最后,可以准备几个问题,大多数老师会留出一定的提问时间,可以问问具体的research project,一些关于ta的pub的思考,包括decision时间等等。面试的时候不要紧张,只要准备足够充分就不会太差,就当一次练习英语介绍自己工作的机会,毕竟以后在那里读PhD这种事情应该也属于家常便饭。有些老师面试的时候会明确表示对你的好感,有些则不会,但这也不一定意味着寄了。面完之后记得发一封感谢信。

大多数学校的面试在一月份就差不多结束了,有一些可能会在两月份,还是那句话,无论是等面试还是等结果,都不要过于焦虑,尤其不建议发邮件去催,这可能会带来负面作用。

我的申请结果以及感想

| 学校(项目)| 面试时间(面试时长)| 结果 | |————|——————-|——| | MIT(EECS) | 无 | withdraw | | Stanford(CS) | 无 | reject | | UC Berkeley(EECS) | 1.23(15min)| offer | | CMU(ECE) | 无 | withdraw | | UW(CS) | 无 | reject | | UW(ECE) | 1.14(1h)+ 1.21(30min)| withdraw | | UIUC(CS) | 1.15(45min) | withdraw | | UIUC(ECE) | 无 | withdraw | | UT Austin(ECE) | 2.11(45min) | offer | | Princeton(ECE) | 1.24(30min) | reject | | Cornell(CS) | 无 | reject | | Gatech(ISYE) | 1.23(1h) | withdraw | | UCLA(ECE) | 无 | withdraw | | UCSD(ECE) | 1.12(1h) | withdraw | | Harvard(CS) | 无 | reject | | Northwestern(IEMS) | 1.27(30min) | offer | | CMU(MSR) | 无 | offer | | CMU(MSML) | 无 | withdraw |

说实话,我在24 spring的时候觉得自己相当嫩,能有top20的学校要我就不错了,24 fall由于有幸被王老师组里两位学长带飞有了两篇paper之后,觉得或许可以冲击top10。一月份我收到的面试数量在我认识的人之中算很多的了,我挺受宠若惊的,尽力准备了每一场面试之后,我觉得大多数面试我的表现还是挺不错的。然而,后来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的基金被大砍,导致很多学校缩减名额,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好的消息。最后是某个凌晨我突然收到了Berkeley的邮件,老师问我要不要从CS PhD转到EECS PhD,和马江岩师兄确认了一下这两者区别很小之后就果断答应,当天早上就收到了offer。回顾申请季的整个过程,我其实也很难确定我究竟成功在哪里,connection还是pub还是有推荐人给我极致美言了,总之我感谢所有在这一路上给过我帮助的老师和师兄师弟们!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年的时间足以成长非常非常多,与其为了申请焦虑不如踏踏实实把科研做好。我看到很多师弟们都已经有很强的实力了,比去年的我强很多很多,所以保持自信即可。希望这一份经验分享能助力师弟师妹们在未来少走弯路,斩获更多更好的offer!